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保護眼睛老師論文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保護眼睛老師論文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濰坊學院教師11萬字專著被指抄襲3萬字,回應稱是中介組稿和出版社錯誤,你怎么看?
一切跟道德掛鉤的事情,都是重要的事情!今天這個瓜,沒吃到那就是在座各位的巨大損失了!且看老王的分析。
【事件整理】
01.濰坊傳媒學院楊潔老師2018年出版一本著作,11萬字,其中抄襲29210字,占比約26.55%。
02.被抄襲者被告知系出版社出錯了,錯誤發行的一本“殘書”,與楊老師無關。
03.被抄襲者嘗試與楊老師溝通,楊潔老師回復是她委托中介組稿出書,后一直否認是其抄襲,拒絕與被抄襲者溝通。
特意去回顧了畢業論文查重的要求。
01大學畢業論文重復率的規定:
<25%可申請答辯,
<15%可申請院優秀論文,
<10%可申請校級優秀論文。
近日,身在太原師范學院的郝老師,在圖書館意外發現一本同行的專著,拜讀過程卻發現其中大篇大篇是自己無比熟悉的內容——自己的博士論文。這種感覺就好比自己的親兒子認了其他人做干爹,自己卻完全不知道。這本書共11萬字,而抄襲部分達到了3萬多字,占到全書的26%。于是,郝老師本著負責的態度,向這本專著的作者,濰坊學院的楊老師核實。結果對方卻說此專著為中介組稿而成,并不承認抄襲,且此后再也不回應了。隨后,郝老師又聯系了濰坊學院的學術委員會。學術委員會口口聲聲說要對學術不端零容忍,最后卻告訴郝老師,他看到的那本書是殘本,而楊老師出版的那本是不一樣的。盡管這一解釋漏洞百出,毫無說服力,但學校始終不承認楊老師是學術不端,甚至拋出一句:這是你和楊老師兩人的事,與學校無關!作為一個吃瓜群眾,我都忍不住要說一句:什么鬼啊!白紙黑字的3萬字寫在書上,書的作者留著你的大名,你說這不叫抄襲,那什么叫抄襲?你說書是中介組的稿,也虧你說得出來啊,敢情就是花錢找搶手寫的一本著作吧?誰寫的,寫的啥估計你都不知道吧?寫出來,掛個名字,多半是用來評職稱什么的吧,因為著作這玩意,也就是職稱能用得上,誰還能指望它賣錢?更奇葩的是學校的回答了。學校說他們沒有能力驗證楊老師是否學術不端,我本人作為高校工作者,也知道學術不端的行為非專業人士確實是不容易看出來,但現在是明明有人舉報,有舉報你就必須受理,你就必須去查清楚,否則要學術委員會何用。學校還說,這件事與學校無關,都是老師的責任,學校不承擔連帶責任。可國家的文件明確說了:高等學校是學術不端行為預防與處理的主體。高等學校應當建設集教育、預防、監督、懲治于一體的學術誠信體系,建立由主要負責人領導的學風建設工作機制,明確職責分工;依據本辦法完善本校學術不端行為預防與處理的規則與程序。你能說跟學校沒有關系?
我一直認為,中國高校學術不端問題屢禁不止的根源完全在高校。什么零容忍,實際上是太能忍。每每遇到學術不端問題,都說調查調查,但實際上是給自己留出時間來考慮怎么圓謊,最后給出一些“失誤”“無意”“被蒙蔽”“被欺騙”的結論,不僅不提學術不端,還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事件過后,老師照樣上班。職稱照樣晉升。
一方面,一些高校對自己人總是存在包庇,特別是一些帶帽子的人才。這美其名曰“保護”人才。實際上,“保護”了一個這樣的人才,傷害的是整個學校的學術風氣。
另一方面,一些高校有家丑不外揚的心理。如果是自己查出來的,偷偷處理了就行了,如果是外人查到的,那先平息了再說。因為他們覺得,一旦坐實學術不端,學校的聲譽會受影響。其實恰恰相反,能夠大義滅親的高校往往更令人信服,而那些包庇造假的高校,會越發讓人看不起。只可惜,有些人把自己的官帽盯得太緊了,想不到這一點。
作為高校工作者,對于這件事,我還會一直關注,想看看,對于這種板上釘釘的學術不端,濰坊學院最后還能給出什么樣的奇葩解釋,還能怎樣挑戰學術的底線。
謝謝邀請!學術造假已經成為高校的頑疾。這些年高校造假的事例層出不窮,引起了惡劣反響。
有些人急功近利,為了拿到國家課題經費,抄襲、剽竊、弄虛作假,使研究動機扭曲,科學精神喪失。學者淡忘了自己的責任,只熱衷于追逐名利,套取課題經費,浪費國家資源。不在自身上下功夫,一味地靠弄虛作假提高自己聲譽,實則道德喪盡,毫無誠信可言,對學術界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深厚的不良影響。
學術造假在現行社會越來越普遍,一而再、再而三出現,這就說明學術管理制度建設不健全,評價體系不完善,監管制度缺位,造成學術造假泛濫。
學術造假主要針對的是學術問題,但其所帶來的危害不可低估,必須采取強硬有效措施,杜絕學術造假。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,一旦發現學術造假,不僅道德上受到譴責,取消職稱,停止職業,法律上還要加大處罰力度,發揮法律的威懾力,追究刑事責任。
學術造假在高校屢次出現,應該引起學術界高度重視,出狠招、下猛藥、動真格,多部門聯合,采取有效措施,杜絕學術造假。
我是小學教學采菱兒,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,如果對您有幫助,別忘了點贊哦!
學術論文抄襲現象近年屢見不鮮,的確到了零容忍的程度,剽竊別人的學術成果的行為,不僅敗壞了學術研究風氣,而且嚴重有損于學者形象,是極不道德的事。
這位濰坊學院教師的抄襲行為是難辭其咎的,什么中介組稿出書?說白了是花錢買論文而己。
再者學院學術部領導的解釋,意思是,因為印刷時傳輸錯誤導致了"殘書",然后改正后,又重新印刷了,所以論文作者手上有兩本不一樣,同封面丶同作者的書。那么,我們不僅要問:
1)在出版流程中,最后一稿清樣,必須由作者簽字才能正式印刷,那么,因傳輸出錯的清樣,作者審稿沒發現嗎?如果發現了,那么"殘書"是怎么印出來的?如果沒發現,就屬于作者問題,與出版社無關。
2)一般印刷出了錯誤,出現了“殘書”要銷毀,重印,那么“殘書”怎么會流入到社會上呢?
評論|“可潛心研究10年不發論文”又該如何評定高水平人才?
爛在自己肚子里,只有自已知道,對自已來說為所欲為,對人們來說,是一大損失。比如,我村一位雖稱呼不上的中醫,如今八十多歲,他有用田間地頭的草根樹皮,組成一個偏方,專治外傷,各大醫院治愈不好的,他的方子藥到病除,在周邊鄰村,治愈好多病人。現在,農民們都擔憂,此中醫年事已高,如果一日出現意外,毫無疑外,這偏方失傳了,如果此后有人出現這樣病情,找誰去治?
我來回答這個問題,這是高水平人才評定中的遺憾,也是阻礙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,我與企業合作解決企業中存在的問題,企業中的裝備都是德國進口的裝備,企業需要保持裝備的領先與制造工藝的唯一性,不希望同行了解,不能容忍核心技術公開化。如何違反這一默契性,不存在合作的基礎,同過長期的研究我已經掌握重要的技術特征。可以進行轉化,具體很高的價值,短期接觸根本看不出名堂,原理也搞不清楚,這是在非標領域。第二在汽車零部件,也持續研究了十多年時間,當我認識清楚了,也到退休年齡,也沒有人看重這件事情,我也被邊緣化的一個可有可無的人,但是,我可以說:對汽車管路整個行業,我知道的最多。在中國可以這樣說,我說我是第二,沒有人可以說是第一。第三,工業機器人,國人最會說突破卡脖子,事實上就是抄像一些機械部件,這些機械部件在全球采購中都買得到,不存在卡脖子,如果只是普通的產品應用當然算貴,那你能設計生產出獨一無二的產品嗎?如果做不到,只能是普通應用,就沒有資格說卡脖子,價格貴。我知道機器人的核心技術有兩點:其一,控制系統的運動控制模塊,我有國外的圖紙,我知道。其二,指令的數據結構和指令存儲結構。當我們掌握了這兩點研發就變得容易了。誰會在乎呢?國家與學校不能只把眼睛盯著論文,所以,你看得到國外的大公司用論文炫耀嗎?不會的。
我的體會是:若掌握了非標技術、掌握了管路設備技術等就會使自動化生產線的設計變得容易有序,就容易理解什么是數控技術,什么是機器人技術。
最著名的是英國的桑格,富二代出身,本課成績與智商平平,不要工資去了劍橋大學,搞出了蛋白質的氨基酸測序,獲得諾獎,此后十年沒出成績。在人們都懷疑他的智慧和時侯,他又搞出了基因的核酸測序,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。一人一生兩次獲獎,我們十四億人的中國到目前只有屠呦??一人獲獎。一個人兩次秒殺全球同行,誰去評他合適呢?
只要實行西方國家早已實行幾十年的雙向匿名審稿的專家庫制度,一切都OK了:遴選一個50萬人雙向匿名審稿的專家庫,同時配套的有一個全國論文集散中心。兩篇論文或兩篇小說或兩首詩歌,很多中小學老師也能判斷出哪個好、哪個不好,所以專家庫人數不可太少,否則很容易被公關而導致腐敗。每五年集中審稿一次;五人評閱一稿。999‰的學術垃圾或學術腐敗都就原形畢露了。
教學是學校的主業;教學水平是老師的核心能力。能把課講好的就已經不多了,能寫出有創新水平科研論文的,就更是鳳毛麟角。按教學水平評價老師是最正當的。一般情況一般對待、特殊情況特殊對待。能寫出真有價值科研論文的老師應該特事特辦、一事一議、給予重獎。對可遇不可求的科研論文做出硬性規定太荒唐。一個人一輩子能寫出一篇真有價值的文章,也不多見。現在很多頂尖論文都爭先恐后去國外發表,令人感到恥辱。如果實行雙向匿名審稿專家庫制度的話,就可以吸引外國的論文爭先恐后來中國發表。不要再逼著老師們弄虛作假了,逼著老師們不務正業了。
工資制度這樣做是最合適:首先應該以工齡為主要工資依據。其次應該增加服務對象的評價,比如說,讓學生對老師進行評教,可以占教師工資五分之一。第三,非常罕見的科研成果就特事特辦給予重獎或國家榮譽。
可以打破班級界限,讓學生自由選課或老師輪流上課;選出一半的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水平進行匿名排隊打分。最有資格評價老師的是天天聽課的學生,不是校長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保護眼睛老師論文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保護眼睛老師論文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